陈浩在滩涂上蹲守鸟儿。
勺嘴鹬7L。
厦门网讯(厦门日报记者 罗子泓 实习生 孟庆昊 图/受访者 提供)“小勺子”又来啦!日前,厦门鸟友陈浩在泉州围头湾拍摄到了环志旗标编码“7L”的勺嘴鹬,兴奋不已。他们是相识五年的旧友——作为第一个在监测网络中发现“7L”的人,自2019年开始,陈浩每年都会密切关注它的动向。
(资料图)
和前几年不同,此次见面,“7L”长大了,进入繁殖期,羽毛颜色开始变红。不过,它还是“单身汉”,从俄罗斯老家长途跋涉来福建越冬,没有携家带口。
“7L”连续五年现身
长出了红色繁殖羽
3月中旬,泉州围头湾,陈浩穿着胶靴,扛着三脚架和镜头等设备在滩涂边蹲守。近千只水鸟中,一只脚戴旗标的小家伙吸引了他的注意。定睛一看,“是7L!”陈浩又惊又喜。他按捺住激动的心情,赶忙调整焦距,按下快门。
这是陈浩连续第五年与“7L”见面。2019年10月,陈浩在围头湾发现“7L”,根据脚上的浅绿色旗标,判断它是一只俄罗斯环志的勺嘴鹬。后经确认,“7L”是当年夏季在俄罗斯楚科奇繁殖地出生的野生雄鸟,由成鸟自然孵化带大,并被环志记录。
作为首个在监测网络中发现“7L”的人,陈浩见证和记录了它从幼鸟到成年的过程。每年冬春季,他都要到围头湾或大嶝岛蹲守这个小家伙。国内的鸟友们笑称,“7L”是陈浩的“娃”,每每有它的消息,他们都会告知这位“老父亲”。
“它已经四岁多咯,身旁有3个伙伴,在滩涂上觅食,有点儿‘老大哥’的样子。”陈浩说,从初次见面直至今日,小家伙已长大成年,随着繁殖期来临,它身上的羽毛也开始显现出红色。
月底即将启程北上
期待它携家带口来闽
勺嘴鹬的嘴巴长得像勺子,人们便给它取外号“勺子”。与大部分候鸟用嘴琢泥沙觅食不同,勺嘴鹬用宽宽扁扁的嘴在滩涂上左右横扫,从水中过滤出鱼虾、沙蚕等小动物,再将它们吃进嘴里。因此,它们喜欢有缓慢水流、沙泥混合的滩涂。
陈浩介绍,勺嘴鹬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,有“鸟中大熊猫”之称,全球数量不过六七百只。每年11月前后,勺嘴鹬会抵达福建,部分留闽越冬,部分继续南迁;次年3月,它们陆续离开,中转江苏盐城、辽宁丹东等地,最终回到俄罗斯繁育后代。目前,福建地区的闽江口、围头湾、云霄是它们的主要“暂住地”,此外,勺嘴鹬在厦门大嶝岛附近滩涂也有现身。
不久前,一只环志旗标编码“H0”的勺嘴鹬也在围头湾被鸟友监测到。经确认,此次系它于2017年在俄罗斯出生环志后首次被重新记录到,为我国国内首次记录。不过,“老父亲”陈浩还是偏爱自家孩子,“预计到3月底,‘7L’就会离开围头湾,和伙伴们启程北上。希望它能顺利找到对象,携家带口来和我们见面!”
【名片】
勺嘴鹬
鹬科,体长14至16厘米。迁徙时高度依赖沿海滩涂,越冬时也活动于河口、潟湖、沼泽等湿地环境。常集小群,也和其他鸻鹬类混群觅食,最常见的是和红颈滨鹬混群。因宣传、保护力度加强,已成为中国知名度极高的鸻鹬类物种。
【链接】
旗标:鸟儿的“身份证”
鸟类环志是用来研究候鸟迁徙动态及其规律的一种重要手段,鸟儿们脚上戴着的环志旗标,相当于它们的“身份证”。不同旗标颜色,代表不同环志地点。通过旗标颜色,人们能判定鸟儿的“出生地”;通过旗标上的编码,还能弄清它们的“姓名”。
鸟类研究者给鸟套上编码唯一的环志旗标,而后放飞。戴着旗标的鸟类在世界各地被发现后,其信息就能被汇总、串联起来,比如:在什么地方繁殖,在什么地方越冬,迁徙途经哪些区域,停歇了多久等……研究者们可以由此分析鸟类的迁徙路径、生存习性、自然寿命、繁殖数量等信息,从而更好地研究和保护它们。
陈浩介绍,除了旗标,鸟类研究者还会用金属或塑料环等给鸟类做标记。近年来,卫星定位技术也被应用到鸟类迁徙研究中。
X 关闭
勺嘴鹬"7L"再现泉州围头湾 被厦门鸟友连续五年拍到 饲料企业收购小麦,玉米面临大跌风险 天天短讯